北方孩子對蔚藍色大海的向往,就像南方孩子憧憬飄揚的白雪一樣。不但要見,而且要見最好、看最壯觀的景象,心里才不會有遺憾。
信息時代早早就把最詳盡的圖文介紹,展現在還處在學生時代的我面前。現在都記得特別清楚,當時是怎樣一筆一劃把馬爾代夫寫在未來的旅行清單上。那時總是有些隱隱的擔心:我會有這個機會和能力去那里嗎?
有時候事情總是那樣的巧合。畢業之后,我來到中交二航局二公司工作,沒想到被安排的第一個項目就是援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
“哇,馬爾代夫,人間天堂。我不是在做夢吧?”出發之前,我不止一次地懷疑自己:這是真的嗎?
2017年7月,馬爾代夫,維拉納國際機場。剛下飛機,一陣滾燙的熱浪撲面而來,毒辣辣的太陽照在皮膚上,幾分鐘下來就是一陣生疼。乘坐搖搖晃晃的擺渡船歷經十多分鐘,穿越一段令人驚心動魄的海峽,再乘坐十多分鐘的小貨車,穿過擁擠不堪的街道,終于來到位于馬爾代夫首都馬累的大橋項目營地。
我來的那時候,大橋已全面鋪開施工作業面。主橋零號塊施工、V型敦施工、引橋I梁架設……現場如火如荼,晝夜不停,所有人都在為了大橋高效推進而忙碌著。白天施工現場一片繁忙,晚上會議室、辦公室里燈火通明,討論技術方案,研究施工細節問題,半夜橋上進行質量報檢……這里的一切,都全然不是想像中的在世界旅游勝地悠閑度假的模樣。
分到物資部協助物資管理的我,雖不像一線的工人和技術員那樣高強度工作,但這里的酷熱和緊張的工作節奏,讓我一下子感到了身上的重擔。我在馬累營地工作兩個月多后就被安排到了大橋另一邊的胡魯馬累營地,負責物資管理和后勤工作。
胡魯馬累,是毗鄰馬爾代夫機場島的一個新興的島嶼,和機場島一樣,如果想到首都馬累去,必須要通過乘船才能到達。因為此時的大橋還沒有開通,從胡魯馬累乘船到馬累需要差不多一個小時才能抵達。
這個營地位置偏僻,和馬累相比,這里的工作和生活面臨諸多不便,臨近的周邊沒有像樣的道路、沒有商店、沒有一絲城市的氣息,只要外出必須坐車。
無數個烈日下我常常坐著項目部的車,在坑坑洼洼的路上晃晃悠悠,或去施工一線,或去碼頭看材料,或去采購零星物資,每一次衣服都會被汗水打濕。而跑施工現場的同事更是衣服就沒有干過,暴曬加上汗水,長時間以來衣服都發白變色了。這里的中國員工常常暴曬在烈日之下,一個二個黢黑得快趕上了當地人。
2018年元旦,最后一批砂石料到貨。我主動承擔了晚班過磅的職責,因為部門其他人在前期到貨時早都上過不止一次的晚班,也需要輪換一下。既然來了,就沒什么女孩子要特殊或者嬌氣不行的說法。還記得當時從馬累的供貨商訂購蔬菜的一天,從早早聯系快艇交通船到安排裝載機守在碼頭卸貨,最后看著食堂收貨,最后入庫已經是晚上8點以后了。在國內看來一個很簡單的事情,在這里就要耗上一整天。我經常在想:要是大橋建好了,就不會如此折騰了。當地的供應商們也經常說:就等大橋通車了,那樣我們就可以安排貨車直接送貨上門,這中間要省去多少麻煩啊!
從參與大橋建設以來,我和大家共同見證了大橋一點一點屹立在茫茫的印度洋上。2018年8月30日,大橋如期開通。當晚,馬累島萬人空巷,大家都聚集在岸邊觀看開通儀式。五彩的煙花點亮夜空,馬爾代夫舉國歡騰。
中國建設者用33個月,圓了馬爾代夫人民長期以來的橋梁夢。回首過往,一切的辛勞甚至苦楚都是值得的。當地人不必歷經驚濤駭浪乘船往返于馬累、機場島和胡魯馬累之間;兩岸三地之間的孩子們不必要每天早早地起床去坐船;一輛輛嶄新的大巴穿行在大橋上;原本沒什么人氣的胡魯馬累街道和商鋪,變得繁華而熱鬧起來;在大橋上還出現了派送披薩的外賣小哥……一切變得欣欣向榮,一切充滿生機活力。當馬爾代夫的人們知道我是一名大橋的建設者時,他們友好和贊揚的動作神情總讓我感到激動。
如今,大橋通車一年了。我繼續選擇了留在馬爾代夫工作,因為我們在這里又開辟了新的市場,又參與了更多基礎設施建設。我希望我和同事們能夠用智慧和汗水,為當地經濟發展、為深化中馬友誼,做出己所能及的貢獻。
我相信向往美好生活、實現美好理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情感追求。在國家平臺的支撐下,在祖國母親飽含深情的希冀中,我愿發揮自身的光和熱,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參與者們,共筑美好未來。(楊婭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