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隨著2號主墩最后一根樁基澆筑完成,瀘州市榕山長江大橋搶水施工取得階段性成功。
榕山長江大橋位于四川瀘州市合江縣境內,大橋總長1505米,其中主橋長1055米,主跨530米,是川江(長江上游河段)最大跨徑雙塔雙索面疊合梁斜拉橋。
根據水文資料,歷年6月至10月為長江汛期,水位最高達220.77米。枯水期和汛期水位差超過17米,汛期流速達6米每秒,如此大流速在國內極為少見。且汛期江面還會出現眾多漂浮物,堆積到棧橋下,形成巨大安全風險。2號主墩基礎施工受水位影響大。
項目部從2020年11月進場開始,就定下在枯水期完成1號主墩樁基、承臺、索塔第三節和2號主墩樁基的任務。“如果搶不出這些,工期直接耽誤一年。”這份重擔壓在項目負責人王鵬身上。
2020年11月中旬,項目跑步進場,王鵬立刻組織人員開啟全線控制點的復測加密、現場調查和多方協調動員。征地拆遷,方案組織,駐地選址,試驗室、鋼筋場、便道建設……常規項目至少半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在這里被壓縮到兩個月內。
2020年12月27日,2號主墩首根樁基開鉆,主體工程正式動工。2號墩基礎設計為7米厚的埋置式水下承臺配14根鉆孔群樁基礎。
面對水深、流急、江面漂浮物的復雜情況,急需通過結構設計優化,讓棧橋及鉆孔平臺扛得住洪水沖擊。項目團隊結合大量資料,將棧橋鋼管樁嵌巖、錨固在河床基巖中,枯水期搭設矮棧橋作為高棧橋的施工平臺和2號主墩基礎施工的臨時通道,在江面搭設“高低棧橋”,15天完成145米長的矮棧橋搭設。
2號主墩基礎施工所處河床,表面裸露基巖,基巖溝壑縱橫,深溝內填充大量卵石,卵石深度已探明超過5到10米。
“前期設計單位鉆5個地勘孔,揭示卵石覆蓋層厚度為2.5到5.4米,進場后通過地質雷達河床掃描等手段勘測,與設計地勘存在較大偏差。”工程部負責人王楷說,“地質重大變化,使投標方案、設計推薦方案都發生本質性變化,相當于要重新做施工方案。”
相關地質專家現場勘察后感嘆:“深水基礎、裸露基巖、類喀斯特地貌,如此復雜橋梁水下基礎施工國內還沒見過!”
河床怪石嶙峋,溝壑縱橫,鉆孔施工平臺鋼管樁可能著床在傾斜巖面或巖壁邊緣。“鋼管樁難以施打到設計位置,鉆孔平臺完成后再鉆孔作業時,卵石梭動,就會造成鉆孔平臺失穩。”項目常務副總工唐棟梁說。
王鵬帶領大伙連續數日蹲在現場琢磨,先后邀請專家20余次踏勘現場、細化方案,通過加樁、補樁,挪位,施加鋼護筒與縱橫梁的連接等方式,增強了鉆孔平臺的穩定性。
有了鉆孔平臺,樁基鋼護筒下放時不能全斷面入巖也是個棘手難題。護筒底口卵石容易漏進去,從而導致穿孔、埋鉆。項目部采用旋挖鉆引孔下放內、外護筒的工藝,按照“少進尺,勤跟進”原則,反復修孔、提拔下放,既有效防止卵石坍塌,又便于護筒入巖。
起初每根樁基鉆孔每小時進尺約0.13米,一天進尺3.1米,一根樁從鉆孔到澆筑要15天。按這個工效根本無法滿足進度要求。項目團隊改變護筒預埋工藝,換430型旋挖樁為500旋型挖樁,并增加兩臺沖擊鉆,一根樁的施工時間縮短為8天。
要趕在汛期前完成目標,壓力依然艱巨。項目部24小時作業,4月10日,1號主墩樁基全部澆筑完成。4月29日,1號主墩3000方承臺基坑僅用7天就開挖完成,比原計劃提前3天。5月25日,1號主墩承臺澆筑完成,為后續索塔施工贏得先機。6月7日,2號主墩最后一根樁澆筑完成……
當前,榕山長江大橋正在晝夜不息施工。王鵬他們,正在長江上演繹著“速度與激情”。(張青龍、黃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