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9 茂名晚報
茂名晚報訊昨日,茂名水東灣大橋中跨合龍儀式在大橋施工現場舉行。市委副書記、水東灣新城黨工委書記、市勞動競賽委員會主任陳績,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勞動競賽委員會副主任、市總工會主席黃奕奕出席儀式。
水東灣大橋是茂名市重點民生建設工程和省重點工程項目,全長約6.613千米,其中跨海大橋長約3.333千米,接線道路長約3.28千米。工程自2016年4月開工以來,全體參建人員嚴格按照“建一流工程,創一流質量,樹一流品牌”的要求,大力弘揚“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和“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精雕細琢、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以及“堅定自信、務實進取、百折不撓、開放包容、向上向善”的新時代茂名奮斗精神,尤其是克服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攻堅克難、奮力拼搏,為實現大橋如期順利合龍做出了突出貢獻。
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澆筑完成,陳績宣布,茂名水東灣大橋中跨合龍成功。屆時,大橋建成通車后,將大大拉近南海到旦場兩個片區的距離,由原來1小時的車程縮短為10分鐘。這將進一步完善茂名城市主干交通網絡,促進實現“港一業一城”聯動發展戰略,大大提升電白區和水東灣新城的發展潛力和競爭力,有力推動茂名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
黃奕奕希望全體建設者嚴格按照省、市重點項目建設的總體要求,繼續攻堅克難,發揚連續戰斗的精神,大干、苦干、巧干,全面確保項目的質量、安全和工期進度,把水東灣大橋建設成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和民生幸福工程、打造成“濱海綠城、好心茂名”的新地標。
我市首座跨海大橋!
茂名水東灣大橋實現全線貫通
水東灣大橋中跨合龍。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丘立賀攝
茂名晚報訊記者梁奈通訊員劉庚杜才良昨日,茂名水東灣大橋項目迎來重大節點——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澆筑完成,大橋中跨成功合龍,至此大橋全線貫通。這為大橋項目2020年年底基本具備通車條件奠定了堅實基礎,項目也將全面轉入路面及其他附屬結構施工階段。
大橋按照公路Ⅰ級標準設計
一座雄偉的大橋橫跨海面,為水東灣增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其“海灣之貝”的獨特造型,猶如一對白色貝殼,擁護著美麗的水東灣。這便是茂名水東灣大橋給人的初印象。
茂名水東灣大橋是茂名市首座跨海大橋。該項目由茂名市水東灣新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中交天航局、中交二航局投資建設,中交公規院設計,中交二航局組織實施。項目包括跨海大橋和接線工程,全長約6.613千米,其中跨海大橋長約3.333千米,接線道路長約3.28千米。跨海大橋包含主橋及東西兩側引橋,按照公路Ⅰ級標準設計,為雙向六車道,主橋為雙塔雙索面混凝土梁斜拉橋,跨徑布置為(150+328+150)米,總長628米,主塔高125米,主梁寬35.2米;引橋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其中西引橋長1145米,東引橋長1560米。
以技術創新和工藝優化解決施工困難
茂名晚報記者了解到,茂名水東灣大橋中跨合龍前,東西側主梁施工的兩套前支點掛籃存在相互干涉工況,需對掛籃在高空狀態下進行割除改造,且工期緊張,施工過程正處臺風期,合龍施工面臨較大安全風險。項目團隊引入智能化手段,將合龍前的掛籃姿態進行三維建模仿真分析,模擬出兩套掛籃在施工過程中的具體干涉部位,經多次合龍方案研討后,最終解決掛籃干涉難題,為中跨成功合龍提供了科學嚴謹的技術保障。
大橋主塔是國內首次在上橫梁下方設置薄壁混凝土裝飾板的空間曲線異形主塔,結構復雜,薄壁裝飾板結構高度達21米,厚度0.5米,距地面高100米,施工難度巨大,安全風險高;施工區域臺風頻發,面臨自然災害挑戰;大橋施工采用了4套移動模架、4套液壓爬模、4套前支點掛籃、4臺塔吊、4臺電梯、4臺龍門吊,涉及危大工程施工作業點多,特種設備管理壓力大;引橋現澆箱梁最小曲線半徑800米,且存在梁高突變及超高等工況,移動模架施工難度大。
項目團隊堅持技術創新和工藝優化齊頭并進,實現了上橫梁下設薄壁混凝土裝飾板的空間曲線異形主塔施工、前支點掛籃施工、小曲線半徑變高變跨超高現澆箱梁移動模架施工等多工藝集群成套技術創新,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保障了施工安全、質量及進度。
南海到旦場由原來1小時車程縮短為10分鐘
水東灣大橋作為連接水東灣東、西兩岸的重要通道,是廣東省重點民生工程,將與規劃環灣路共同形成水東灣新城快速環線,有效實現水東灣新城各功能組團的內部連接。水東灣大橋不僅是濱海新區高效、快速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濱海新區內部慢性綠道路網的重要組成,更是水東灣新城快速環路南環的重要組成。
中交二航局茂名水東灣大橋項目經理劉廣濤表示,大橋中跨合龍,意味著大橋全線貫通。接下來,將進行橋面施工,如鋪瀝青、安裝路燈、安裝標識標牌等。項目部將進一步凝心聚力,推動各項工作有序進行,確保如期完成任務。
茂名晚報記者了解到,大橋建成通車后,將大大拉近南海到旦場兩個片區的距離,由原來1小時車程縮短為10分鐘,將徹底改變南海片區交通末梢狀況,進一步完善茂名城市主干交通網絡,實現“港-業-城”聯動發展戰略,大幅提升當地發展潛力和競爭力,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