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圖鑒
一橋飛架,天塹變通途,這是建橋的初衷。如今,在中華大地上,無數結構新穎、造型美觀的橋梁,已然成為一個個地標性建筑,勾勒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版圖。短短數十載,“中國橋”就實現從“跟隨”到“領跑”的華麗轉身,成功躍升至世界先進水平,更成為一張成色十足的“大國名片”。
為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進一步展示我國橋梁建設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即日起開設“橋梁圖鑒”欄目,全面梳理重大公路鐵路橋梁工程,深入挖掘項目建設亮點和建成后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敬請關注。
港珠澳大橋
通車時間2018年10月24日。
項目介紹
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共管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由三部分組成:海中橋隧主體工程;香港、珠海、澳門三地口岸;香港、珠海、澳門三地連接線。海中橋隧主體工程全長29.6公里,采用橋、島、隧組合,其中22.9公里為橋梁,6.7公里為海底沉管隧道,由人工島實現橋隧轉換。主體工程采用雙向6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時速100公里,設計使用壽命為120年。
港珠澳大橋是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復雜、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模最龐大的橋梁。大橋于2009年12月正式開工,在近9年的時間里,粵港澳三地政府精誠合作,全國各地的建設精英云集伶仃洋,攻堅克難,勇于創新,用智慧和汗水澆注了這一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譜寫出中國橋梁建設的嶄新詩篇。
項目亮點
海底隧道工程是港珠澳大橋建設的關鍵環節,由33節巨型沉管和1個最終接頭段組成。每節標準沉管長180米、寬37.95米、高11.4米、重約8萬噸,最大沉放水深超過45米,是世界體量最大、埋度最深的沉管。項目創造了澆筑百萬立方米混凝土無一裂縫、安全生產2203天無一事故、關鍵設備無一故障的工程奇跡。
建設意義
凝結粵港澳三地人民共同心愿、彰顯中國改革開放巨大成就和“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港珠澳大橋,使粵港澳三地人流、車流和物流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大灣區內的要素流動更為便利,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騰飛,共迎開放、聯動、合作、共享的大發展。
本期文圖及視頻由港珠澳大橋管理局 中國交建 中交二航局 提供